镇海楼位于广州市越秀山小蟠龙冈,明清古城墙的最高处,最初叫望海楼,后来改名镇海楼。由于楼高五层,又叫“五层楼”。明洪武十三年,也就是公元1380年,镇守广东的永嘉侯朱亮祖把广州的东城,西城和子城合而为一,然后往北推,把北城墙建在越秀山上,然后在越秀山的最高处建了一座城楼,最初就叫望海楼。那么这个“海”是指南海吗?不是,是指珠江。那个时候的珠江比今天要宽得多,一片浩瀚,看起来就像海。在清代广东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和学者叫屈大均,他有一本很有影响的地理书叫《关东新语》,其中在讲到广东的方言土语的时候,有这样一段话:
凡水皆曰海,所见无非海也,出洋谓之下海,入江谓之上海也
镇海楼,又名望海楼,座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岗上。1380年(明朝洪武十三年)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,把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,并在山顶建楼五层,俗称五层楼。因当时珠江水面宽阔,登楼而望,水波荡漾,蔚为壮观,故称“望海楼”。后取其雄镇海疆之意,又称镇海楼。
声明: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,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。